查看原文
其他

《岩声•游子情》系列之三:《漫忆端午》

闽西日报 2019-12-15

编者按

闽西历史悠久,人杰地灵。


这里是客家人“下南洋”的始发地,“海圣”王景弘从这里出发走向世界。这里也是红军长征出发地之一,走出了邓子恢、张鼎丞、陈丕显、杨成武、刘亚楼、项南等一大批闽西骄子。这里还是奥运冠军和互联网骄子的诞生地,诞生了林丹、何雯娜、石智勇、张湘祥等奥运冠军,诞生了张一鸣、王兴、廖杰远等一批龙岩互联网骄子,搅动着互联网市场“一池春水”。


然而,今生不管漂泊何处,亲情和乡情如天上的明月,始终照亮和温暖着每个游子在异乡的路。


拳拳孝子心,依依游子情。


为此,即日起,我们将推出《岩声·游子情》系列节目,主要刊播闽西籍作家、企业家的美文,分享漂泊在外的游子们的思乡之情思亲之情,与听众朋友们一同感受那浓浓的“乡愁”和亲情。我们也真诚地欢迎您投稿(lymxxww@163.com),我们将择优刊播,共享美文,共度良宵。


倾听《岩声》,爱上岩城。


您好,听众朋友。感谢您收听由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为您推出的夜读节目《岩声·游子情》系列节目。今夜,我们共同来欣赏詹鄞森的《漫忆端午》,一起朗读。



作者詹鄞森:我是《漫忆端午》的作者詹鄞森。我祖籍地在建瓯,长汀是我出生、成长的地方。


《漫忆端午》是我的处女作,上世纪80年代初写的,发表在《汀江文艺》上。我们在汀江边长大,每年汀江水涨了,五月节到了,就有划龙舟了,这是孩子们最喜爱的节日,有鸡公子,有粽子,有红蛋,有儿歌,就有了这篇文章。从此,我爱上了文字,写儿童文学、新闻通讯,并因此走上了文学与新闻的道路,40岁后才调到龙岩媒体工作。


长汀,是我梦中的家乡。从儿童到青年时代,所有彩色与灰白的记忆,都留在长汀。长汀是我文学的源泉,长汀的山、长汀的水,一次次出现在我的梦中,也出现在我文字构筑的世界里。至今,我还写作不辍、乐此不疲,写作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。



漫忆端午作者:詹鄞森

小时候,只要看看汀江水变绿了,涨满了,五月节也就快到了。


图片来源〡网络


小孩们盼过节,自有他自己的希望,自己的乐趣。


到了晚上,吃过饭,孩子们偎依在妈妈面前。仰着脸,要妈妈讲五月节的故事:粽子的来历,划龙船的意义……于是,便懂得了屈原,闹着要红蛋,要粽子。


妈妈把针线簸箕搬到院子里,借着满天的星宿、斜斜的银河发出的淡光,用剪子铰着花布,做鸡公子,织蛋袋。孩子帮着翻细线,找碎布。妈妈一边做,一边喃喃念着:


鸡公子,啄尾巴,

啄到婆婆树兜下,

婆婆出来看鸡子,

姐姐出来拗桃花。

桃花开,李花开,

张郎打鼓李郎吹,

吹得姐姐心叻化化开。


孩子也跟着轻轻念着,眼前便展现了一幅奇异的图画:桃花流金李花吐银,像童话描写的仙境,一切都活了起来,闪耀着、变幻着,渐渐地变成了甜蜜的梦。孩子甜甜地睡着了:脸上露出笑靥……


“乖乖,醒来!”妈妈摇醒扑在膝盖上的孩子。一只活灵活现的鸡公子在晃动,红的鸡冠,花的身子,尾巴插上金色的鸡毛,活了。孩子笑了,揉揉惺松的睡眼,怕还是梦境。妈妈又给孩子挂上彩蛋袋,贴肉挂上绣荷包……


图片来源〡网络


五月节说到就到了。孩子们都穿着花花绿绿的簇新的衣裳,从挂着菖蒲艾条的门里蹦岀来。刚洗了药把浴,身上还散发着香藤子味道。粉嫩的额上点着雄黄,颈脖上挂着鸡公子,手里玩着彩蛋。蛋红红的,用红花子染过,小手抓了蛋,手也是红红的,摸到脸上,脸蛋也变成艳红的了。


“咚!锵锵——咚、锵锵!”街上多了许多小摊子。一个草扎的把子,四周插满了鸡公子、彩蛋袋装着的木蛋及五色丝线缠成的小粽。最有趣的,是一条条小小的蛇,浑身黄澄澄的,一根细竹丝用细线箍 住头,一动,蛇头一伸一缩,左右摇摆,逼真极了。一个圆圆的彩球,一吹,飞转起来,竹叶哨子发出清亮的声音,直馋得一定要大人买了才肯走。


到了水东桥头,嗬!人山人海,万头攒动。码头上、城墙上都挤满了看划龙船的人。眼前古城墙上,一株生气勃勃的石榴树横斜出去,透过绿叶红花的间隙,河中停泊着装点五色彩旗的司令台。左右两条龙船,龙头高高翘起,瞪着碗大的眼珠,静静地横卧在清波里。每船二十四个划浆的后生子,黄龙船上一色的黄背心,青龙船上一色的青背心,船尾立着一个摆舵的。都袒露出紫铜般的臂肌,焦灼地瞪着眼,等待着,显得急不可待。一时,风停了,浪静了,仿佛一切都停止了呼吸。


发令枪响了!霎时间,四十八双手臂同时奋起,四十八条银桨浪花飞溅,锣声鼓点犹如暴风骤雨,一阵紧似一阵,龙舟似离弦的箭,飞速向前,向前。


起先还看得清奋挥的银桨,渐渐地溶成一气。在碧水蓝天之间,龙舟长出了银色的翅膀,上下扑动,似乎要飞出水面!到了对面的桥头,急转回身,只见一条青龙,一条黄龙,颤颤巍巍,你追我赶,追波逐浪,越来越大了。近了,龙头瞪着滚圆的眼珠,猛扑过来。欢呼声更激越了,人们更沸腾了,汹涌着、呼喊着,像一股股推波助澜的潮水,壮威鼓劲。在两岸有节奏的欢呼声中,青、黄两龙终于在相差几秒的时间里相继到达,锣鼓声也骤然停止。然而孩子们依然涌涌向前,不知高低,往人缝里,腿胯间挤着,撞着,要看清他们心目中的英雄。


图片来源〡网络


蒙蒙的雾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细雨,洒下来。落到嘴里,清甜冰凉。有人戴起了斗笠,撑起了纸伞。乡下来的戴着好大的鸭嫲斗笠。孩子们钻在雨雾中,笑闹着追逐着,一任细雨飘洒,心早随着龙舟飞跃着,振奋着,扑腾腾地跳着,耳边还只回荡着那“咚咚,哐!咚咚,哐!”的鼓点,是进击的战鼓,是催征的号角!


回到家,余兴还很浓,肚子却饿了。于是踮起脚,从大扁篮里取出粽子,剥开箬叶,露出尖尖巧巧、玲珑剔透的糯米灰水粽,沾着白糖,大口大口地咬,粘得满嘴糖沫。还有红枣花豆粽,香得很,只是大人不让多吃——小肚子撑胀了,嘴还很馋。


图片来源〡网络


长大后,过的端午节多了,吃的粽子也多了,越来越精细了,才知道有沾着花生粉或豆沫白砂糖的吃法,有切片用猪油煎着吃的,有裹着腊肉香肠的。到乡间也常吃到特大的粽子——一个就够吃个饱。但不知怎样,总不会有小时候过节的乐趣,龙舟也好多年没有划了。汀江水浅了、脏了。什么时候,能让孩子们再吃上那种粽子,看龙舟竞渡呢?



作 者 介 绍


詹鄞森

詹鄞森,生于长汀,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,《闽西日报》主任记者,现《环球客家》编辑部主任,出版了《六月的诱惑》、《君自故乡来》、《新闻幕后》《诚信君子》《红军战土韦世林》等作品。



闽西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

音频:黛妞

编辑:黄婷

审核:陈良锦

监制:林琳

闽西日报原创作品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违者必究!

推荐阅读

《岩声》第4期:《小镇香肴》

《岩声》第5期:《惟有兹岩千古著(节选)》

《岩声》第6期:《烟雨九鹏溪》

《岩声》端午节特别节目:《童年的五月节》

《岩声》第7期:《武平,你拿什么来“氧”我》

《岩声•游子情》系列之一:《目光》

《岩声•游子情》系列之二:《带母亲去照相(节选)》

点这里互道晚安↓↓↓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